分享:語文發展 - 無聲的正音I

2008071710:00
無聲的正音
語言是溝通的工具,溝通是制約式的(約定好的),例如你們如果約定媽媽以後叫土豆,於是看到媽媽就要叫土豆,再加上一定的歷史,就成為一種溝通的模式,例如土豆叫久了,要改就很難.而語言一直被創造翻新,就是反映社會演進,例如你很機車耶,這個LKK,還有人叫OO.,如果能被接受都是好的,可是全球區域如此之廣,當二種不同語言的人碰在一起時,就很難溝通.於是在民國二年,一群專家學者就興起將大中國五十二種語言統一起來,經過表決,以北京話當作國家語言,在此前提之下,到了民國七年,就有專為北京話制定的符號,我們稱為注音符號.
語言的重要性除了溝通之外,還在於思考,我可以說,語言是有聲的思考,而思考是無聲的語言,因此語言與智力有些成正比的關聯.而語言的學習來自與環境,模仿是孩子學習的關鍵,學習來自於需求,刺激孩子的需求,讓他去主動學習,才是最大的關鍵.為甚麼要學習注音符號?我已說過,學習注音符號有二個目的,一是讓孩子發音較標準,一是讓孩子由注音中認識國字.

當然,注音符號有它的盲點,細分之下有極大的問題,但是不要問我,這裡不是學術研究,整體而言,注音符號有其歷史及好用之處,而且在目前,對孩子而言,還非用不可.所以我把理論實際化,你們把抽象具體化,效果就出來啦.當初專家學者將注音符號分成三十七個,其中聲符二十一個,韻符十六個,再加上結合韻二十二個,總共五十九個.(用五十九個符號讓孩子認識成千上萬的國字,何樂不為?),而韻符比聲符重要,因為韻符是用來發出聲音,而聲符則是阻擋氣流使韻符正確的發出聲音.在孩子心裡,有聲比無聲來得易懂及重要.既然易懂的,對成人而言,我就先不說,我從聲符如何阻擋氣流說起,當你知道阻擋氣流的位置時,就能了解孩子發音不正確的原因,以及設計相關的遊戲.
聲符有ㄅㄆㄇㄈ ㄉㄊㄋㄌ ㄍㄎㄏ ㄐㄑㄒ ㄓㄔㄕㄖ ㄗㄘㄙ
這樣的排列方式,是將阻擋氣流相近的位置放在一起.
ㄅㄆㄇ是雙唇阻,嘴巴緊閉再張開,原則上沒有聲音,起先為了可以矯正,就加上ㄛ的音,變成撥,波,摸,後來改為加ㄜ的音,成為ㄅㄜ,ㄆㄜ,ㄇㄜ.因為原本沒有聲音,所以唸撥或ㄅㄜ都對,只是唸ㄅㄜ比較輕鬆.
ㄈ是脣齒阻,上牙必須咬住下唇阻氣後發音.現在也是發ㄜ的音.
ㄉㄊㄋㄌ是舌尖阻,以舌尖抵住上牙阻氣,然後放開由舌尖送音出來.
ㄍㄎㄏ是舌根阻,嘴巴張開以舌根阻氣,再送音出來.
ㄐㄑㄒ是舌面阻,嘴巴向二邊伸展微張,以舌面將音送出.
ㄓㄔㄕㄖ是舌尖前阻(翹舌阻),以舌尖抵住上牙不放,嘴微張,將音由二邊送出.
ㄗㄘㄙ是舌尖後阻,將舌尖抵住下牙,將音送出.

其中,ㄅㄆ,ㄉㄊ,ㄍㄎ,稱為塞爆音,累積氣後將音衝出來.
ㄐㄑ,ㄓㄔ,ㄗㄘ,稱為賽擦音,阻擋氣後慢慢將音送出.
而第二排的ㄆㄊㄎㄑㄔㄘ送音時必須送氣.
ㄇ與ㄋ必須有鼻音.

了解聲符的發音位置,當孩子有些音發不出來時,就可以針對發音位置設計遊戲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