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心雜音

2007121310:00
第一節 認識心雜音

前幾天孩子感冒,我帶他去看病,醫生說他有心雜音。什麼是心雜音?

心雜音,簡而言之,是心臟內血流所產生的聲音。心雜音是醫生用聽診檢查心臟所聽到的,依照雜音的強弱通常分為六級(Ⅰ~Ⅵ),第Ⅵ級最強。這些心臟的聲音或雜音,通常是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產生亂流而引起,也可能是個人心臟或血管方面異常所造成的。

怎麼會這樣呢?從小看到現在,以前都沒聽醫生提到過。有心雜音是不是有心臟病?

心雜音主要分為兩大類:功能性雜音(無害的雜音),以及病理性雜音。前者是良性的、無害的,心臟構造並無任何異常;反之,病理性雜音則表示此雜音是由於心臟血管異常所引起的。因此,有心雜音不見得就代表有心臟病。事實上,絕大多數兒童的心雜音是屬於無害的功能性雜音。小兒心臟專科醫師的重要職責之一,就是要分辨何者為功能性雜音?何者為病理性雜音?

何謂功能性雜音(無害的心雜音)?

有些嬰幼兒的心臟構造和血流完全正常,卻也出現心雜音。這些雜音通稱為功能性的、正常的、無意義的、或無害的雜音。在醫生常規的聽診檢查時,有超過30%的兒童可能會出現無害的心雜音。但當兒童的生理狀況不穩定時,聽到功能性雜音的比率會增加,例如:因發燒所造成的高心輸出量、感染或焦慮等。通常大部分無害的心雜音較小聲也較短、是心收縮期的雜音,在3~7歲的兒童最常被聽到。無害的雜音會因發燒、興奮或運動而增強,這也就是常常因感冒、發燒或其他毛病求醫而被醫師聽到有心雜音的原因。此外,有許多疾病雖然心臟構造正常,卻也可能產生大聲的心雜音,例如:大的動(靜)脈血管畸形、心肌炎、嚴重的貧血或高血壓等。

心臟病的心雜音(病理性心雜音)是怎麼來的?沒有心雜音是不是表示沒有心臟病?

心雜音通常是心臟疾病的徵兆。這些心臟異常包括心臟腔室的隔間有破洞、瓣膜狹窄、瓣膜關閉不全有裂縫或其他構造上的缺損。此外,二尖瓣膜脫垂也常是心雜音產生的來源。然而,有些先天性心臟病可能聽不到雜音或是雜音很不明顯,例如:心房中隔缺損、肺靜脈回流異常、心內膜墊缺損、主動脈窄縮或冠狀動脈起源異常。另外,像是急性心肌炎、心肌病變等心臟病也常是沒有心雜音。因此,沒有雜音並不表示絕對沒有心臟病。

心雜音需不需要進一步的詳細檢查,或吃藥治療?

醫師對於嬰幼兒的身體檢查,除了仔細地聽診,以分辨功能性和病理性雜音外,尤應謹慎注意其他有關的徵兆。例如:有無發紺、脈搏速度、心搏強弱、生長發育情形或肝腫大等;或是雜音伴隨著無法解釋的症狀(如胸痛或暈厥)。有時醫師會做個簡單、無痛、非侵襲性的心臟超音波檢查,以決定心雜音可能代表的意義,以及其對心臟功能的影響。至於需不需吃藥或治療等問題,就得視檢查結果而定囉!

心雜音會不會好?

父母親或家長們必須瞭解,無害的心雜音並不具有特別的意義,也不會傷害孩子。也唯有相信它是確實無害的,父母親們才能放鬆心情,避免因對疾病的疑慮而對孩子的教養採取過度保護的方式(以為他們有心臟病而縱容或過度保護)。同時,兒童處於害怕自己心臟有問題的情況下,對其自我形象會有負面的影響,無形中也會影響其人格發展。當孩子有疑慮或害怕時,父母可以向他們解釋其心雜音僅是一個無害的聲音罷了!並不表示他的心臟有問題。事實上,隨著成長的過程,無害的心雜音會愈來愈少,且通常會完全消失的。

第二節 進一步探討心雜音(有興趣者可以看看)

無害性心雜音的種類

1.周邊肺動脈狹窄:50~60%的新生兒在初生的前幾天會有雜音,通常是因為肺動脈的分支發育尚未完全,導致相對性的周邊肺動脈狹窄。在左胸骨上緣可聽到小聲的心縮期雜音(雜音強度不會大於第Ⅱ級)。雜音通常可傳到腋下和背部。而其他的心臟檢查,例如:胸部X光、心電圖等都是正常的。
2.開放性動脈導管:小聲、短暫的心縮期雜音(雜音強度通常為第Ⅱ級),在左胸骨上緣或左鎖骨下部位可聽到;於嬰兒出生後4~5小時容易聽到,出生二天後會消失。
3.三尖瓣關閉不全:是個短暫的心縮期雜音。由於新生兒窒息、肺部問題(呼吸窘迫或吸入羊水等)導致血液中氧氣濃度不足,暫時性的肺動脈阻力升高所造成的。聽診時沿著左胸骨邊緣可聽到粗粗的、全收縮期的雜音,與心室中隔缺損的雜音相似,通常在病情改善後1~2天會消失。若此雜音持續存在,則可能表示其為真正的心室中隔缺損雜音或是先天性、病理性的三尖瓣關閉不全。
4.有少數無害的雜音是連續性的,是由於血液在頸靜脈內流動所產生,只要壓迫頸靜脈便會消失。
5.震顫性的、無害的心雜音:大多在年齡較大的兒童發生,為低沉、震顫的,可沿著左胸骨邊緣聽到。這種雜音可能會因發燒、緊張或其他導致心輸出量增加的原因而增強;這也就是常常因感冒、發燒或其他毛病求醫而被謹慎的醫師聽到心雜音的原因。

病理性的雜音

雜音通常較大聲,強度為第Ⅲ級或更高,乃血流在心臟腔室間不正常流動(引起原因包括: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,心房或心室隔間的缺損等)所導致,雜音為收縮期、舒張期或連續性的雜音。
不同年齡層心雜音代表的意義
1.新生兒:動脈導管尚未關閉;心室中隔缺損(雜音常出現在出生後24小時)。
2.出生1~8週:
(1)肺動脈分支雜音:常見於早產兒,在上背部(通常是左右兩側)或左胸骨邊緣可聽得最清楚,到2~3個月大時,因肺動脈分支血管還是很小,所以仍可聽到雜音,通常到5~6個月大時便會消失。
(2)心室中隔缺損的心雜音:常可在胸部中間胸骨邊緣或較下方的左胸骨邊緣聽到。
3.出生2~18個月:心室中隔缺損;無害性心雜音。
4.大於3歲:通常為無害的或正常的功能性雜音。

第三節 其他的症狀

我的孩子嘴唇黑黑的是不是有心臟病?

我們嘴唇的皮膚最薄,是透明的角質層,因此在它下面的微血管顏色可以非常清楚地透過嘴唇表現出來。當血管內的血液缺乏氧氣的時候,嘴唇便呈現暗紫色。雖然這是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一個非常明顯的指標,但是我們不要忘記,當天氣寒冷的時候,因末梢血管收縮、血流比較慢,血液含氧量偏低,此時反映出來的血管顏色也會變成比較暗紫色。因此,如果嘴唇顏色黑黑的,我們必須要考慮是不是有先天性發紺性心臟病,可是也不能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,包括:休克、天氣太冷、發高燒、血液循環不良等因素。

孩子哭的時候皮膚、嘴唇發紫是不是有心臟病?

前面提過嘴唇的顏色可以反映皮膚下微血管和靜脈血管的顏色。當孩子憋氣很久,或是很用力嚎哭,而沒有呼吸動作(沒有進行肺部呼吸換氣)的時候,因為血液中氧氣被耗盡,可能會顯得嘴唇發黑、發紫,而被誤以為有心臟病。這常常是一種所謂的「屏息呼吸」的發作,其發作絕大多數是因為大哭、憋住呼吸而造成的,當然有極少數是因為心臟方面的問題,或者是腦部異常所造成的。因此不見得孩子哭的時候嘴唇發黑發紫就表示有心臟病。

醫師說我的孩子有心臟病,可是他並不會發黑?

心臟病,尤其是「先天性心臟病」,我們分成「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」及「非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」兩種。大多數的心臟病是不會發黑的,譬如心臟的破洞、瓣膜或血管狹窄等等,有的心臟病則相當輕微甚至沒有症狀。

心臟衰竭的嬰幼兒會有些什麼症狀?

呼吸快速、胸窩凹陷、厭食、餵食比較差、容易嘔吐、流汗、盜汗、易躁動不安、膚色較差、發育不良等。

孩子心臟病發作時會有什麼症狀?

所謂「心臟病發作」其實是一個誤導的名詞,因為這些字眼常用在成人「心肌梗塞」、冠狀動脈心臟病所引起的「急性心肌梗塞」,或是突然心跳節律不整所致。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孩子可能會出現的症狀一般有三大主要特徵:1心跳加快;2呼吸加快;3肝臟腫大,這是心臟衰竭相當重要的指標。有些發紺性心臟病會出現嘴唇發黑、發紫,久而久之可能會發現手指頭或腳趾尖除了發紫外也會比較粗大,也就是所謂的「鼓捶指」或「杵狀指」,這是因為末梢組織缺氧所造成的。心臟病的小孩子由於心臟作功比較多也比較吃力,因此容易造成疲倦、生長發育不良,同時由於肺部的充血,容易造成反覆性的感冒、支氣管炎,甚至肺炎,在體溫的調節方面也比較不穩定,容易盜汗。

心臟病的小朋友為什麼常常容易盜汗?

心臟病的小朋友尤其是心臟衰竭的小朋友體溫調節比較不好。因為心臟衰竭會導致交感神經亢進,容易造成心跳過速;而交感神經也同時支配汗腺的分泌,因此當交感神經亢進時,除了心跳加快外,同時汗腺分泌也會增加,造成容易盜汗。而且因為交感神經亢進引起末梢血管收縮,因此不容易散熱,造成體溫不穩定或甚至會有輕微發燒的情形。此外,皮膚蒼白、冰冷,也是因為交感神經極度亢進引起血管收縮所造成的。

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孩子會不會突然間心臟病發作死亡?

前面已經提到,罹患心臟病的小孩子最常見的症狀是心臟衰竭或發黑、發紫,少數病童同時呈現這兩種症狀,當然更有一大部分是沒有任何症狀的。至於會不會突然間「心臟病發作」死亡?可能的原因在於突發性的心律不整。這在心臟出口的阻塞性疾病最容易發生,尤其是主動脈阻塞或是阻塞性心肌病變等情況,病人常常因突發的心律不整而造成猝死。一般的先天性心臟病所造成的心臟衰竭如同前面所提到過的,除了厭食、體力較差、尿量減少、容易盜汗、生長發育不良、體溫不穩定等等情況,很少會造成心臟病突發死亡。
而在發紺性心臟病會造成突發死亡的情況有所謂的「發紺性發作」(或稱「缺氧發作」),這種發紺性發作常見於法洛氏四合症,由於心跳加快、心肌收縮,心臟出口突然間變窄甚至緊閉,而造成心臟出口阻塞,造成到肺部交換氧氣的血流減少,病人發黑、發紫情況非常厲害,引起心跳更加速而導致缺氧、昏睡甚至痙攣致死。
有某些極少見的心臟病會引起心絞痛、尖叫甚至猝死,例如冠狀動脈出口異常;這種情況需要特別小心。一般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並不需要特別限制活動,因為一般心臟病的嬰幼兒對自已的體力和病情相當敏感,他們不會也沒有辦法做超過自已體能的活動,因此這點不需要父母親特別操心。倒是有些嬰幼兒比較容易有感冒、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情況,而且比較不容易好,可是有些較輕微的心臟病童則與常人無異。

為什麼心臟衰竭的嬰幼兒吃奶的情況較差?

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吃奶時常一開始吸得很猛,不久即因呼吸又急又喘,容易疲倦而吸力減弱,甚至無法再吃而中斷;接著,他們開始躁動不安、拒食或甚至睡著了。此時大約只吃了所需奶量的1/4~1/3,一、兩個小時後相同模式的餵食過程重覆發生。這種惡性循環使得嬰兒不願吃奶,也無法適當地成長。又如使用毛地黃治療心臟衰竭時,也可能因毛地黃的副作用而造成嬰幼兒厭食。此外,腹脹感以及因內臟血流減少引起的消化不良也會使食慾不佳。有時家長因擔心寶寶熱量攝取不足而強迫餵食,反而會造成嬰兒厭食。